967.第九百六十七章奸臣谗言(1/3)

作品:《明末之力挽狂澜

明军取胜的消息已经传到了京师,兵部侍郎赵无忌,巡抚方一藻,总兵吴三桂等人的奏折皆已到达,所有的奏折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都确凿无误地证明了此次的辉煌大胜。

清兵十万大军被击溃,不得不狼狈退回盛京,鞑酋皇太极被赵无忌冲锋陷阵时亲自所伤,据闻伤势极重,满清饶余贝勒阿巴泰归降大明,满清太子豪格被斩首,睿亲王多尔衮不得不提议两国议和,互为兄弟之邦,永不互相攻伐。

睿亲王的使臣刚林,如今已经在前来京师的路上,此事在钦州伯赵无忌的奏折上,已经给予了证明。

这样的结果,对于崇祯来说,简直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是以今日建极殿中的众人,人人脸上也都是一副喜笑颜开,兴高采烈的神色,虽然想起洪承畴和那十五万大军的损失,让人感觉有些心疼,但毕竟惨胜也是胜利,总比战败强。

议和,这个大大地可以有,朝中众臣很快便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得知关外只有吴三桂以及祖大寿率领的不到三万可战之兵的情况下,众人的议和之心便更加坚定了下来。

满清那边虽然战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三万明军想要守住辽东,守住宁远,塔山,杏山,锦州四城,难度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满清主动提出要议和,对大明王朝上下的文武百官来说,简直是正想瞌睡,天上就掉下来个枕头。

太好了,辽东方向,总算可以和平几年了,这便是崇祯和众臣的心中想法。

议和这件事情算是妥了,无论是户部尚书李待问,礼部尚书蒋德景,还是兵部尚书陈新甲,都从自己的角度,表达了对明清两国议和的支持。

然后接下来的两件事可就让崇祯有些犯了愁,这两件事都和此战获胜的功臣,兵部侍郎赵无忌有关。

这两件事互有关联,第一件便是赵无忌的封赏问题,有功必赏是上位者天然便具有的觉悟和技能,否则没人会给你卖命。

第二件则是赵无忌提出的,有关治理辽东的方略。

赵无忌在奏折中指出,数量庞大的辽饷,已经成了盘踞在朝廷身体上的一个巨大吸血管,让羸弱已久的朝廷财政不堪重负。

如何解决辽东问题,赵无忌提出了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便是他毛遂自荐,主动请缨镇守辽东,为国保卫边疆,在奏折中赵无忌宣称,只要他在辽东一日,鞑子便一日不敢犯边。

第二个建议便有些石破天惊,赵无忌提出要裁撤关宁锦防线,放弃锦州,杏山,塔山,甚至宁远等城,明军退守山海关。

赵无忌对此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那便是明军根本无法掌控城池之外的地域。

如果是黑旗军这样的强兵,自然便没有这个问题,但关宁铁骑虽然在大明的官军中属于战力最强者,但一旦强大的满清骑兵来犯,他们唯一的应对之策也只是退入城中,利用坚城固守,顶多会偶尔出城,偷袭一下落单的清兵部队。

这样做的后果便是,明军只能控制以锦州为首的四座坚城,却无法掌控城外那大片广阔无垠的地区,因为明军野战打不过满清。

这也是为什么辽饷会高达每年几千万两的原因。

掌控不了城外的区域,也就意味着在那里的明军,得不到来自领地的任何财税收入,也得不到领地的任何粮食补给,所以驻守辽东的士卒越多,朝廷就需要越多的粮食财物,运送去辽东。

古代也没有高铁,嗖的一声几个小时就把粮食运过去了,这时的运粮只能靠人力畜力,而人和动物在路上也要吃饭的,这一路上人吃马嚼,一斗米运到辽东,顶多能剩下两三成。

所以在赵无忌看来,大明之亡,跟这个作用不大,却吸血能力惊人的关宁锦防线,很有关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末之力挽狂澜 最新章节967.第九百六十七章奸臣谗言,网址:https://www.275b.com/7_7208/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