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将军归(2/4)

作品:《兴唐

为贵,到了你手中就有贫富贵贱之分,到了周王妃身上,就要万众平等?”

还不说,刚才武承嗣一席话也蛊了一些百姓,但让李威这一驳,立即斥穿

“因此孤做错了,周王妃是孤的皇弟之妻,做错惩罚便是,但孤闻听只进生食料,知道周王妃凶多吉少,于是想了一想,真正大罪不是打死宫nv,是对周国公轻视傲慢,又听三弟说求救父皇母后不肯,孤想孤求见大约同样不肯了。毕竟我们兄弟很多的,所以很贱”说到这里,李威苦笑,百姓唏嘘,矛头又对准了李治与武则天。

不揭破不行了。父亲压制如此,自己还有仇敌的,裴炎、明崇俨以及这个武承嗣,这是摆在台面上的敌人,因为利益之争,暗中的敌人又不知凡几。还有一些i人,同样想急吼吼地上位,若是给他们一个机会,管自己是什么太子,照样踩,父亲亮剑如此,不反击,大约不久后,就会废去。当然废去也罢,肯定要逃跑的。不逃跑呆在某一个州县之内,死期也到了。自己反击,j怒父母,就是他们不考虑民意,多少会忌惮一些,杀不可能的,还是废与流放。一样的结果,或者还能谋得一线生机。

“孤当时没有想明白,一是兄弟情份,二是周王妃开罪周国公这个贵人,也是孤带出去的,多少有些责任。于是到了你府上,说了一些气愤的话,”没有说杀死他,即使武承嗣辨驳,当时没有他人在场,缺少证据。再次苦笑一声:“哪里想到第二天母后就将孤召入东宫痛加驯斥,随后父皇诏书下来,将孤幽闭于东宫。若不是孤向母后求情,向你陪罪,还不会放孤出宫。现在只好求你了,千万不要在父皇母后面前煸动,让孤落得比周王妃还要凄惨的下场。”

说着深施一礼,几乎弯到地了。

……

其实这件事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太子年长,名声又重,皇帝不肯放权,必然有许多矛盾发生。活活饿死周王妃,宫nv之死只是一个爆发点,主要是武则天对常乐公主的厌恶,但百姓不知道的。武则天缺少安全感,事态还没有发展到李威所想的那样,李威想法有些杞人忧天,现在武则天也知道对不起儿子,可权利抓在手上总归放心些。但争权只能从儿子手上争权,打压儿子,维护一个听话的外戚,也是必然的。

但李威真不作为,继续发展下去,事情演绎成何种地步,又不大好说。

内幕知道的人不是很多,

于是议论声迅速起来。能联想,外戚为何如此权焰滔天,当年贺兰敏之的事又翻了出来,刺杀太子与贺兰敏之没有关系的,可确实是派了游侠儿绑架太子妃。结果到现在杨家i娘子还没有进入东宫,甚至离开京城避祸,杨思俭客死他乡。这个武承嗣刚回来没有一年,又鼓风作了,是谁给他的胆量?

武则天在内宫听到后,连说几声:“好好”

所有名声,所有努力,让儿子这个负荆请罪,一下子打入谷底。

不但如此,也议论李治,不要说虎毒不食子,没那回事,历史上为了某个宠臣,或者某些原因,杀死自己亲生儿子的帝王不要太多。

若是普通的太子,倒也罢了,可是这个太子,百姓寄托了太多太多的希望。不但百姓,就是士大夫,对武则天的出身一直鄙视,武承嗣就更不用说了。偏巧今年开n发生了一件事,今年也有科闱,这个与李威不相干的,可因为在洛阳举办,所备仓促,又因为当时朝中多事,所以举办得不成功。正考时录进士五十七人,这个数量是很大,在唐朝立国以来,能挤入前五。

但举子皆认为不公,应当说唐初政治很“民主”的,不仅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基础,早年李治也做了许多实事。比如科考,落第了,借酒浇愁,还有一个名堂,叫打毷氉(祛除烦恼)。退而肄业,再次复习进修,谓之过夏。肄业后新成果,也就是有所体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兴唐 最新章节第二百二十三章 将军归,网址:https://www.275b.com/26_26077/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