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背水(2/3)

作品:《兴唐

有合舱板。船只略小,多以一千石为主,少数能装载两千石甚至更多。除了风帆外,又设有舷伸甲板,方便人站在甲板上撑篙,或者摇橹。因为风帆用得很少,还有桥梁阻隔,桅杆不高,风帆也不大,主要是撑篙或者摇橹航行。这种船舶常见于大运河,或者汴水,洛水。东都多是这种船只。第三种船就是用在三峡与渭水航运的,因为水流湍急,暗礁居多,所以配备最为齐整。在浅河里撑篙,在深水中摇橹,逆水时还配有高大的风帆借助风力。为了防止急冲打,船底制作坚实笨重,两头皆高高翘起,船身又装有护舷板。同时船舱分成五到八个货舱,每一舱都相隔起来,触礁时可以及时补漏。这种船舶造价很高,可也最结实。但是商人逐利而行,为了节约成本,不肯调换船舶,时常有运河船入渭。不但在三在其他地方,也容易出事。每年因为漕运,枉死了许多船夫百姓。”

李威再次点了一下头,就象后来的超载一样。明知道超载容易出事故,船主与司机还经常为了利润去超载。当然了,有法律,可不是制止,而是处罚,成了某些公务员谋利的重要手段。甚至有的地方还下达了罚款的指标,所以大家不服。想到这里,十分好笑,贪墨这件事,古今一样的。在后世如此,在唐朝,同样少不了。难道这也是国人的一种美德?当了官就一定会贪墨?

忽然灵机一动,问道:“如果诏令江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所有江船在扬州转卸。然后在三下游寻一平缓之地,勒令所有河船转卸于渭船。再修一条道路,设置几个小仓,贵重物货绕过三从上游重新装载。入仓ji纳一些税务,其他的任商贾自理。朝廷管理轻便,又没有太大的负担。你认为如何?”

“这个主意妙。”韦弘机赞道。没有解决三根本,象粮盐粗笨之物,依然必须从三而过。但是某种意义上,选用合理的船舶,会少出许多事故。或者一开始施行时,有商贾反对。可全部施行下去,商贾也无可奈何。毕竟他们是弱势群体,而各大世家与地主,ni酷是在土地与作坊之上,通过贩运谋财的却是很少。

刘刺史也钦佩地看了李威一眼。九成宫气球放飞,全部知道是太子想出来的。于是有百姓说太子有七窍之心,后来想到比干命运,传言又改成九窍之心。此条方法国家没有多少负担,陕州也没有徭役,因为装卸搬运,以及陆地车马运输,许多老百姓还能靠它吃一口饭。对陕州也有益。

都有些高估李威,不然阎立本直接在他府上否定或者阻止李威前来了。

正说着,传来一阵欢呼声,那艘船象蜗牛一样,爬出了人船上的水手终于站在甲板上大声欢呼起来。很不容易,李威站在岸边,都有些冷汗涔涔的。看到船只驶出人口,轻轻地拍了几下巴掌。

李威又向韦弘机问道:“那么海船呢?”

韦弘机有些吞吞吐吐,迟疑地说道:“我朝有海船,皆是为了出征高丽所造。显庆五年,刘相公造舟出海征高丽,遇风舟大多覆没。虽说事出有因,可船舶技术皆是从隋朝而来,不是很好。高丽日本也有船舶,技术更不及我朝,日本来使,一半在海上遇难。倒是大食的船舶稍微好一些。不过近两年,看到大食船舶,广州与泉州有商贾仿造,有的用来私自出海,有的出售给大食商人。并且结合了我朝船舶的一些技术,渐渐赶了上来。(注)”

说得很小心翼翼的,毕竟行商,或者私自出国,一个是律法不许,一个是朝廷所鄙。不是好事儿,有些说不出口。

刚说完,又有一船驶了过来,是往下游去的,速度倒是快。从众人面前一眨眼就过去了,驶出了人径直向砥柱冲去。船上的水手不停在大叫着,拼命地控制着桨舵。眼看就要撞到砥柱上,但在水手努力下,将船舵扳了过来。几乎是擦着砥柱,迅捷地驶了过去。

让李威又惊起一把冷汗,这不是在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兴唐 最新章节第二百五十三章 背水,网址:https://www.275b.com/26_26077/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