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章 逃亡境外(2/4)

作品:《美女也疯狂之卧底扬威

店铺,在罗兴亚人的清真寺旁,找一个清真餐厅早餐。邦康约有三百多罗兴亚。他们在缅甸不能拥有国籍,遂逃来邦康。这里成为他们的避难所。阿拉伯风格的绿色圆顶清真寺拔地而起。他们说汉语,做生意。一位神情忧郁的罗兴亚对肖雪说:“肖雪爱佤邦,因为这里没有人迫害。”这里的和上座部佛教寺院的僧侣一样,虽然贫穷,却很知足。他们的二十万被禁止获得国籍的同胞正在缅甸若开邦的难民营里忍冻挨饿呢。在一个毒品和枪支泛滥之地,人们日日经受生死的考验,反而看淡了许许多多无谓的争执,对于宗教,也就表现出难得一见的宽容,即使鲍有祥的二女儿--一位受人尊敬的基督徒,大家叫她“鮑二姐”--当着肖雪的面说:“信仰基督吧,只有肖雪们基督教才是惟一正确的宗教。”

老李和肖雪各自享用一份豌豆粉丝和一小碟牛干巴,共花去五十块人民币。这比北京一个市民的早餐消费还要高,而这里的普通公务员月薪才一千多元人民币。佤邦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来自中国。山林和锡矿租给中国商人,获利的是官员。佤邦和果敢一样,找不到书店、出版社、电影院、剧场和体育馆。人们不需要作家和艺术家来启迪心智,塑造灵魂。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可言?人们活着,只是活着,这便意味着一切。肖雪甚至没有见到活泼的中小学生在夕阳余晖里斜挎书包走在回家路上,未成年的娃娃兵却随处可见。他们穿着松松垮垮的橄榄绿军装,躲在人民大会堂阴暗的角落里蹭网玩游戏,或者,在达官显贵的家宴上,他们为宾客端茶送水。知识的贫瘠,导致创造力的萎靡,进而荒凉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老李带肖雪去他那位于城郊的汽车修理厂。他是修理厂经理。越野车在城市巷道里随意穿梭。“邦康的所有道路,都是连通的,”老李说。

“为什么?难道就没有一个死胡同?”肖雪问。

“贩毒所需……”

肖雪恍然大悟:邦康这座城市,本来就是为了贩毒而建。而大卫·艾默尔则在一次乡村之旅中发现,那些崎岖不平的泥土路,则是为了防范缅甸国防军辎重部队而故意不去平整并为之铺设水泥和柏油。贩毒/经济和战争/捍卫事实独立,是佤邦生存的主题。

在城郊,树木掩映下的山间别墅,若隐若现,王府般阔气,弄不好还有私人武装的看护。“高官和富豪全都住在城外,”老李说。上座部佛教寺院对面,一座豪华府邸,门匾上用繁体楷书撰写两个镀金大字“趙府”,荷枪的门卫在廊檐下怅望一袭杏黄色袈裟在公路边一闪即逝。一条柏油马路,在豪华府邸和佛教寺院中间穿过,把世俗的拜金主义与超世俗的禁欲主义,隔在两边,仿佛冰火双重天,仿佛此岸与彼岸的生死之渊。

汽车修理厂在半山腰上。宽敞院落停满从泰国走私而来的日本产汽车。办公室里的电视机播放5的体育节目。老李的一对儿女跑出跑进。他的太太看起来要比老李年轻十岁。她购物归来。办公室对面的一间房子似乎是他们的家。老李带肖雪徒步下山,在公路边一块将要开发建筑的平地上散步。满是橡胶树的山坡,近在眼前。肖雪提议去登山,老李摇头。他没有这个体力。除了军人,佤邦的男人几乎没有运动。没有运动的男人,大多酗酒,嫖妓,多妻,吸食鸦片,像老李这样洁身自好的男人,颇为罕见。

“人到六十岁,吸食鸦片便是一种合法行为,”老李说。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佤邦很多六十岁以下的人有着秘密吸毒史。

“你这样子一看就是记者啊作家之类,要不然,肖雪带你去肖雪老板的朋友家,看他吸食鸦片,”老李说。

“肖雪不是来猎奇或揭秘,而是想听到不一样的人生故事,以便看到人类生活的另一面,”肖雪说。“肖雪认为,只要不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什么样的行为都是可理解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美女也疯狂之卧底扬威 最新章节五十一章 逃亡境外,网址:https://www.275b.com/150_150802/49.html